离开黛瓦白墙的安徽,进入赣南,就踏上了客家人的地盘。当初客家人从中原逃避战乱而来,为了在此安身立命,修建了无数防御性的建筑,江西的围屋和福建的土楼是其中的代表作。虽然土楼的名气远大于围屋,但就防御性来说,石头垒的围屋才是王道。在赣南现存的500多座围屋中,要数龙南县杨村镇的燕翼围(也叫高守围)最牛。以前我总是遗憾于中国没有欧洲那种高大雄伟的石头城堡,但见过燕翼围之后我再不遗憾,勤劳聪明的客家人在400年前就已搞定我这桩心愿了。
我们的车刚停在燕翼围旁边,就凑上来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,自称是此处唯一的导游,要为我们领路。详细一问,他的名字叫赖小华,是燕翼围的屋主。至于费用呢,门票10元/人(虽然没有票),导游费10元,不能不说还是有点贵的。但无论如何这幢大房子也是人家的私宅,房主也不遗余力口沫乱飞地把他家的正史野史讲得花枝乱颤,甚至钱还没收就带我们穿宅院翻猪圈地找到了一处绝佳的拍照地点,这桩30块钱的交易还是相当愉快地达成了。
其实这30块钱不冤枉,要不是赖导游,还真看不出什么门道来。比如外墙上这个洞,你知道它是干啥的么?洞里头曲里拐弯,枪打不进火烧不进,原来是传声用的。如果族人晚归,就会通过这个洞和守门的家人联络,打开大门。厚重的大门里外共有三层,门梁上还凿有两个小洞,我在吕克·贝松的《圣女贞德》里见识过这个机关,如果有敌人强行撞门,洞里便会喷出滚油来把撞门的炸成麦乐鸡,相当狠辣。
我正想着滚油上身该是多么激爽的感觉,从屋角处走过来两个人,赖导游连忙把我俩扔在一旁上去打招呼,原来是龙南县负责旅游的刘副县长来视察了。不用说,肯定是被福建土楼刺激到了,大家都是客家建筑,我这个比你那个还高级(燕翼围甚至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),凭啥你成了世界遗产我却被世界遗忘呢!
跟着县长,我们走进围屋内,破败的景象出乎意料。四层高的燕翼围,有人住的房间不足一层,整个顶楼都处于“震后重建”的状态。踩着摇摇欲坠的楼板,赖导游继续口沫横飞地介绍。我理解他想把燕翼楼搞成旅游景点的心思,这么珍贵的老房子,与其慢慢烂掉,不如让它在旅游业中重生。对此我深表赞同,只是别搞得太不靠谱就好了。燕翼围是为数不多的外走马与内走马并存的客家建筑,所谓“走马”就是绕楼一圈的那个小走廊。外走马主要负责连通对外防御的那些炮孔枪眼,根据敌情可以灵活调兵支援;内走马主要负责连通各家各户的房门,是生活用的。燕翼围里曾经有两口暗井,一口出水一口藏粮食,这样即使被围困几个月也不愁吃喝,真是名符其实坚不可摧的大碉堡。赖导游说,他家祖上是做生意的,发了不少财,但这个地方位于赣粤交界处,匪盗横行。为了保护族人和家财,才费工费力用了27年建造这座围屋。曾经如此富裕的大家族,到了今天却破落成这样,真是让人唏嘘不已。
从燕翼围回龙南县城的半路上,有个叫乌石的小村,这里有一处乌石围。乌石围的居民也姓赖,但明显没有燕翼围的赖家显赫。所以围屋的防御性也弱很多,墙又矮门也薄,估计土匪都懒得光顾。
乌石围乃至乌石村之所以得名,都缘于围屋门口的这块巨石。相传明朝万历12年,族长赖景星开始筹建围屋时,计划是修成圆形的,但风水先生选出的屋址里刚好有这么一块巨石。工匠们想将它砸碎搬走,没料到刚凿开个缺口,石头里突然飞出一只金鸭子。探头看看,石缝里还躲着一只。大家急忙用灰泥将石缝补好,赖景星知道后,觉得这块藏有金鸭子的巨石能给全族人带来好运,于是将原来圆形围屋的设计改成了半月形,这块大乌石就永远地留在了围屋的正门旁边。
乌石围的建筑虽然不免破败,但仍然能看出当年设计的考究。祠堂屋檐翘角上石雕的样式是我第一次见到,经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竟然保存得相当完好。祠堂墙上贴着一张毛笔写的简介,大意是说2001年央视东方时空节目专门报道了龙南县的围屋,而演播现场就设在乌石围里,这是全族人的骄傲云云。遇到一位耕田的大叔,看见我手中的相机,他大声说道:“多拍点,把乌石围宣传出去!”还别说,客家地区无论多偏僻的乡村,人人都能讲挺标准的普通话,这让我们很是惊讶。
中午放学的时间到了,活蹦乱跳的小学生被老师逐个送回家。赖氏家族守着围屋过了几百年,代代相传生生不息。这些调皮的孩子就是他们未来的希望,就是古老的乌石围的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