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仁、泽库(8月12日)

今天天气晴好,一早起来打车直奔吾屯下寺,7公里10块钱。西部地区天亮得晚,上午总会有很多云,但中午一过就放晴,晴得跟个没事儿人似的。所以在这里旅游非常舒服,睡个大懒觉什么都不耽误。我们将近11:00到达下寺,此时的寺院还笼罩在清晨留下的宁静中,门口的白塔与转经长廊无人光顾,更别提游客了。这些白塔称作“解脱八尊佛塔”,都是吾屯附近的村民捐资修建的,每尊都有自己的名字,“涅磐塔”啊、“和解塔”啊等等。白塔旁边的喇嘛们乐呵呵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,说没有门票。

青海同仁吾屯下寺的白塔

青海同仁吾屯下寺

山门正对着大殿,两个喇嘛正在擦拭供水用的金碗。藏传佛教寺院一般在佛祖前面供七杯水,有的说这代表了水的七种优点,甘、清、无臭等等;也有说这是因为释迦牟尼降生时在大地上走了七步。水由周围的百姓挑进来,我们逮到一个担水的妇女,问她为啥要供水。她一脸茫然,想了半天才说,“规矩”。这就是宗教的力量,不需要知道为什么,它自然会成为你生活中理所应当的一部分。

吾屯下寺的喇嘛

大殿的门刚好开着,我问喇嘛可不可以进去拍照,他面露难色。我赶紧补充,我们是从北京过来的,千里迢迢非常不容易,就拍一张,通融通融,他就答应了。此招前前后后在各个寺院使用多次,屡试不爽,可见伟大首都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崇高地位!

吾屯下寺的释迦牟尼像

大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,精美异常;佛像下面,藏民们捐的百元大钞数不胜数,我掏出一张10块的,简直不敢往上放!好在我佛慈悲,不会计较这种小事情,更何况我们是为了探访热贡艺术,特地远道而来的呀。

青海同仁吾屯下寺

顶着“热贡艺术发源地”的名号,吾屯上、下寺的确名副其实。这里的佛教建筑和雕塑是我见过最鲜艳最华丽的,尤其是佛塔。塔身上精美的装饰自不必说,塔的四面还都画了一双佛祖的眼睛。这寥寥点睛之笔便让佛塔幻化成了一尊精灵,它不说话,只是平静、淡定地注视着蓝天下的芸芸众生。

青海同仁吾屯上寺

就当我们拎着相机满院子转悠时,迎面过来一个喇嘛,傻傻地笑着,冲我说:“叔叔,要不要看唐卡?”叔叔…… -_-! 我还真不习惯别人这么叫我。这个喇嘛叫当增,从小就进了寺院,学念经也学画唐卡。我们跟着他来到他师傅的宿舍,这里有张画了一半的唐卡,从中可以看出唐卡的大概制作流程:先用细绳把画布(或者皮子)展开固定在架子上,用铅笔素描构图,再施以颜色,就成了照片里的半成品。最后,也是最考验功夫的,便是用细笔一点一点的描绘眉、眼、佛光等等这些细节。精细程度是决定一幅唐卡价值的关键因素。

正在制作中的唐卡

当增带我们去他家,家里收藏着他师傅画的另一张唐卡。这张唐卡画了5个月,光佛祖身后的佛光就画了4天。

唐卡 热贡艺术

如此精雕细刻的唐卡果然令人眼前一亮,把每个细节放大,都是一幅好画。但这张唐卡绝非我们见过的最棒的,好戏还在后面呢……

当增的家就在吾屯村,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寺里做喇嘛。喇嘛们一般在家吃饭、睡觉、干活,但每天必做的朝拜、经课一定要到寺里。上寺和下寺分别卡在吾屯村的两头,近在咫尺,但历史上两个寺还“打过仗”。按当增的话说,“打得还很激烈”。他边说边指着家门口对面的一堵土墙,上面的弹痕还清晰可见。这可真新鲜了,难不成是为了争夺生源?!

当增和他的唐卡

说起师傅,当增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。他今年18岁,师傅说他还要读7年经书才能去拉萨朝拜,所以他每天早晨6点就爬起来苦读,学习绘画。瞧瞧,这也是90后的新青年,和我们观念里完全不一样的90后。